一位农村毕业生求职的“困与破”

作者:来源:松阳校区发布时间:2024-05-10浏览次数:56

2024年6月,唐晓(化名)从丽水学院松阳校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

从2019年起,她已经在这个专业学习了五年。这位来自浙西南小山村的女孩子,经历了升学和求职中的“困境”与“破局”,有过迷茫和纠结,更多的是收获了善意与温情。来自学校、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帮助她实现了校园到社会的跨越,完成了人生阶段的重要一环。

  困境

求职是多数毕业生真正意义上与社会的第一次正面接触。2023年12月5日,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召开的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通报,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

丽水学院松阳校区2024年毕业生235人,其中农村生源188人。在农村,培养一个大学生,往往需要举全家之力。对于这样的家庭,一份毕业即就业的工作,就意味着家庭有了希望与支柱。学校以学前教育为“唯一”专业,培养模式是“3+2”五年一贯制,专科学历使得毕业生们处在了市场高学历需求与个人低学历的夹缝中。唐晓梦寐以求的单位是她当地的公立幼儿园。但她尝试之后得到的答复是,虽然你相貌清秀,身体健康,学习成绩也不错,热爱幼教这个职业,但是,你不是本科生,我们不能要你。不仅仅是公立幼儿园,一些条件相对较好的非公立机构,也给出了大同小异的拒绝理由。对此,唐晓的同学刘凡(化名)的抱怨很有代表性:“我是大专生,你说我学历低,不要我。你连机会都不给我,怎么知道我有没有能力呢?”

2024年校区毕业生

2023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出生率为6.77‰;自然增长率为-0.60‰。低出生率反映在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市场的表现无疑是残酷的。校区负责招生就业的老师有一个大的幼儿园工作群,里面有来自全省各地的用人单位近300家。今年的现场招聘会公告发布后,有意愿参加的并不多。

为了使自己在就业市场不那么被动,唐晓把视线转向了升学这条路。然而,在研读了历年的《浙江省选拔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实施细则》以及咨询相关机构之后,唐晓意识到由于教育、就业等多重因素造成的“内卷”,这是一条需要付出大量精力和金钱的路,而这是她本人和家庭无力承担的。

就业与升学的双重困境,就这样摆在了这个刚刚满20岁的女孩子面前。

破局

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就业”一词近30次,延续了近年来的高度关注。在2024年的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尤其“加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促进服务”。

校区远离中心城市,生源七成以上为农村户籍,加上专业的唯一性,使得“供”与“求”的结构性矛盾显得尤为突出。为帮助农村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丽水学院松阳校区正在努力汇聚各方面的力量。

班级德育导师就业指导

4月23日,校区现场招聘会启动。“你好,请问教育培训这个岗位,需要什么条件?”一家展位前,一位毕业生递上了简历,并仔细询问招聘条件、薪资待遇等情况。丽水学院松阳校区就业处的负责人介绍:“根据前期的调研,今年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为了扩大招聘会受众面,今年的用人单位不再局限于教育培训行业,文创产业和餐饮服务等领域也开始入场,满足用人单位与求职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招聘会现场

除了专场招聘会,毕业季,校区还组织开展了多次就业政策宣讲会、求职实训讲座等专项培训,通过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们“避坑”。同时,校区还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就业帮扶工作台账,按照“一人一档”实施精准持续帮扶。而对于学生在求职初期可能会出现预期过高、放大求职焦虑、出现迷茫等情绪的情况,招生就业处的老师也建议毕业生们调整求职预期,建立理性择业观。

经验分享会

现在,每一位毕业生手上都有一本《丽水学院松阳校区就业指导手册》,从毕业推荐表如何填写到毕业生就业权益受到侵犯,如何维权,从参加教师岗位面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到毕业生创业,可以享受什么优惠政策,内容细致而全面。

毕业生阅读指导手册

“由于生源质量有保证,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不错。”学生处负责人补充说,“但是,现阶段由于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很多,而且,用人单位的人员需求趋向高学历,专科生就业困难是一个趋势,学生就业率不等于就业满意率。所以在这场招聘会之前,我们也积极对接相关用人单位负责人,对重点学生进行重点推荐并跟踪求职进展。”

全校教职工助力毕业季

得益于前期学校各项政策的帮助,唐晓参加了23日招聘会上几家用人单位的面试并总结出一套技巧——第一,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需求,将注意力聚焦在两三家最想去的用人单位;第二,必须明确用人单位看重哪些品质和能力,面试时要尽可能地呈现自己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的契合点。

用人单位反馈

眼下,唐晓对于未来自己的工作有了更多的想法。招聘会结束,她并没有急于确定自己的就业岗位。虽然“想要在社会中闯荡一番”,或者更准确地说,“想要在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并以此改变家庭状况”依然是唐晓的初衷,但怯懦、迷茫等情绪,在她身上已经慢慢褪去。

“人总要向前看、往前走。学校给予了你庇护,你接受了他人的帮助,但自己也要学会独立、成长与进步。”唐晓坦言。


【一审:陈燕;二审:兰伟;三审:池积善】